
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丰富内涵
2022-04-28
作者:汪习根
来源:人民日报
规则观。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是法治的首要特征。严守法律规范、崇尚法律权威的规则观是法治观念的基本要素。规则观要求人们不仅懂规矩、守规矩,更要形成规则至上的理念。应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权威、自觉遵守规则、依据规则行事、捍卫规则尊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自觉将法律规则作为生活准则。
权利观。法治不仅仅表现为制度规范,还是价值的集中展示。法治观念包含着依法实现权利的价值诉求。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原则,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利是法治的魅力所在。现代社会,法治是权利的最佳实现方式,维护法治实质上就是维护权利。权利与权力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人民要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管理、监督、制约好权力,也需要形成符合法治要求的权利观。
公平观。法律乃天下公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社会需要依靠法治来确认公平的原则、构造公平的规则、适用公平的程序、维护公平的结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能够通过实体规范,公正地配置权利与义务,通过程序规范公正地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使越轨的行为得到纠正、失范的秩序得以修复、断裂的关系得以弥合、受损的权利得到救济。失去了法治,无论是机会公平、结果公平,还是权利公平、规则公平,都难以维系。所以,讲法治就是讲公平,公平观是法治观念的内核之一。
伦理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对法治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引导、激励与纠偏功能。良法善治要求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只有以道德滋养法治,在法治中注入理性的精神、德性的要求,才能让法治更加充满活力,获得兴旺发达的源头活水。所以,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真假等道德观念与伦理要求同样应当体现在法治观念中,没有道德维度的法治观念是缺乏生命力的。
主体观。法治主体观是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为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同时,也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全体社会成员都应树立法治建设主人翁意识,以法治主体而非客体、法治施行者而非被动接受者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法治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人物纪念馆展览设计研究
2022-08-24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博物馆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博物馆不仅作为地区文化发展程度、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作为文化艺术的展示窗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物纪念馆属于博物馆体系的范畴,是纪念历史精英人物的专题性博物馆。相较于一般博物馆而言有着鲜明的个性,通过营造特殊的展览环境、明确的展陈主题向参观者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传达历史人文精神,从而使参观者被感染、被触动。人物纪念馆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是以科研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学术性的起点之上。同时人物纪念馆特有的精英性、学术性特点,使其在公众性上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充分结合这些特殊性,使人物纪念馆在博物馆展览中独树一帜。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2022-09-13
主席总书记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中的宗旨、根本、基础、保障和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同时,主席总书记还强调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即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关系、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关系、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关系,揭示了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方法。 -
廉政教育展厅设计研究
2022-04-08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十九年来一直致力于廉政教育类展厅建设,目前在全国所建设的廉政类展馆已多达500多个,积累了丰富的展厅建设经验,并在展厅建设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做到一馆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