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忆屈原,思廉洁
2022-06-02
作者:一滴水
来源:三月雨
悠悠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是源于对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纪念。唐代文秀《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廉洁”一词即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还是用生命践行廉政的实践者,因此也可称为中国廉洁文化的鼻祖。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楚辞》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这是对屈原廉洁诗句最好的诠释。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不仅在诗词中表达了“廉洁”,而且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廉洁”。他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却因贵族子兰等人排挤毁谤,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抒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却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般忧国忧民,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般坚贞不屈。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生平,彰显了他高洁的品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廉洁的崇尚,构成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传统精神。2300多年来,人们每年端午节都会缅怀屈原,赞颂他那廉洁清正、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和“不与污浊同流、与芷兰之香共舞”的廉洁精神。原中纪委书记乔石曾先后两次参观屈原祠,并称赞道:“屈原不仅是爱国主义诗人,更是一位行廉志洁的伟大诗人”。
屈原廉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志洁”、“行廉”、“美政”的理念,在严厉惩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时代,更值得推崇和推广。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在品尝粽子的清香时,让我们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用清廉的思想、清白的操守、清正的品行来告慰屈原,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营造廉洁、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专业、系统从事党性教育、廉洁文化、法治文化、检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军队文化及青少年教育等教育类文化阵地建设的文化传播公司,在助力各地区各个部门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将深入吸收、挖掘屈原廉洁文化思想,继承、讲好屈原廉洁故事,展览陈列屈原廉政内容,弘扬端午廉洁文化,做端午廉洁文化的传承者和以芷兰之香抵御污秽之风的品格的继承者,以实际行动告慰屈原,让屈原之廉洁精神代代相传!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作用
2021-12-21
100年来,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之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和富国大业,推进了强国大业,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绚丽、最恢宏的英雄史诗。 -
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三个“必然要求”
2022-03-28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主席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全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大力加强新时代军队廉洁文化建设
2022-08-18
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作出部署安排。习主席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标准大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