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
2022-08-03
作者:常瑞
来源:三月雨

廉洁文化的形成源于高度的廉洁自觉意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去污自洁、崇廉尚洁的自觉意识。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里有“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清官情结所蕴含的廉洁意识, 在于其本身就包含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历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拥戴清官,官员亦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也不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上注重廉洁评价、道德要求。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有二十部都有《循吏传》,记载了 500 多人。循吏者, 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而为百姓所爱戴,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官员群体,而且在民间社会,都成为楷模。不少家训族规含有“廉”的要求,也是告诫后人勿与贪腐沾染。这种内在约束和文化传承,终使廉洁成为人们最具自觉意识的文化元素, 将廉洁自觉意识深深根植于内心。
廉洁基因的价值在于增强廉洁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廉洁基因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支撑,必然能够形成强大的廉洁自信、廉洁定力。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志在天下”。
《庄子·庚桑楚》中讲:“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以天下作比,足见胸怀之广大。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是以民族和国家为重, 将小我融入大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难为利益所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无所畏惧,勇于担当,能练就强大的自信力量,这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屈原在《楚辞》中说:“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朱熹在《楚辞集注》注解为:“是以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使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能安于所遇矣。”可谓一种肯定确切的解诂。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写道:“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清代曾国藩说:“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这些人无不将毕生精力付诸天下之志。志就是信念、信仰,志在天下,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自然自信,廉洁自信亦同此理。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坚定廉洁自信,能使人们对“廉”形成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根深蒂固的信念。
廉洁基因的传承在于养成廉洁自律的精神。廉洁自律是高层次的个人修养,也是党性锻炼的必然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廉洁自律的精神基因,唐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写道:“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明代李东阳在《石公墓志铭》中说:“虽居官久, 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也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说法。中国古代崇尚廉洁、艰苦朴素,强调修身律己、反求诸己,讲究“心存敬畏、自我约束,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故而,廉洁之本在于自律,核心在“律”。律可谓之法律,“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大凡畏惧法度者,必然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不用因违法乱纪而担惊受怕。律亦可谓之“心律”,由心所律、由心所束,是自我之律。东汉杨震暮夜却金,彰显的就是心律的力量。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勿欺于暗室”“君子慎独”等,均为此理。唯此,方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结合当今的话语,法律之律,解决“不敢腐”的问题;“心律”之律,能解决“不想腐”的问题,乃是根本之律。
来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常瑞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让优良家风涵养廉洁文化
2022-06-10
优良家风中蕴含着廉以养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价值观念, 对强化个人廉洁意识、塑造廉洁品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和塑造,把家风建设作为厚植廉洁文化的有力抓手。 -
警示的力量
2023-02-20
2023年2月17日上午,云南省召开“清廉云南建设暨全省正风肃纪警示大会”。会上播放《警钟为你而鸣》警示专题片,省委书记王宁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反面典型案例为镜鉴,在警示中警醒,深刻汲取教训,深入对照检视。” -
小叙高校红色文化及展馆的建设
2022-03-28
近年来,校园红色文化可以说正在成为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程。无论在本校校史馆、单独的红馆、临展、环境营造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在红色文化的普及和宣传上下了很大力气。每座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内涵,就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靓丽而鲜明。如果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融入廉洁文化、红色教育展厅及本校校史馆等内容,需要通过学校自身风格为出发点,然后才能提取出学校文化的精髓且主题明确。互帮、互助、互爱,相互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最深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