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2022-09-08
作者:三月雨编辑
来源:三月雨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精神强调对法治的尊崇和敬畏,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贯彻落实主席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大力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道德是法治精神的重要滋养。法律和道德都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社会规范,都能发挥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但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不同。法律更注重以国家的外在强制力保障规则实施,主要是一种他律。道德虽然也通过社会评价等方式产生外部约束作用,但更强调自律,通过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来感染人心、凝聚共识,实现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自愿遵从。现代法治强调良法善治,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道德作用的发挥。道德为法律创制提供伦理基础,为法律的正当性提供评判标准,也为法律实施提供道义支持,对于法治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道德能够通过价值认同,引导个体自觉尊崇良法善治,增强个体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等,让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信仰。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自觉,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资源。比如,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我国古人讲“爱人利物之谓仁”,其中蕴含的爱护生命、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念,有利于滋养尊重他人权利的法治精神。又如,古人讲的“重然诺”,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契约意识,滋养守诚信、讲信用的法治精神。这些道德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供文化滋养。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法治文明强调“为政以德”,反对“不教而诛”,在法典创制中“引礼入法”,在司法实践中实行“尚德缓刑”,注重以道德加强内心引导、以法律进行行为约束。今天,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仍须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良好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是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主席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就是要使法律法规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来源:三月雨编辑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廉政教育展厅设计研究
2022-04-08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十九年来一直致力于廉政教育类展厅建设,目前在全国所建设的廉政类展馆已多达500多个,积累了丰富的展厅建设经验,并在展厅建设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做到一馆一案。 -
学习二十大:跳出历史周期律
2022-10-24
主席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什么是“历史周期律”?为什么说党的自我革命是“第二个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下。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
2021-09-14
8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文献以主席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阐释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实践和成就。文献发布后,不但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广泛关注,也赢得国际人士积极评价。